1996年新疆且末县扎滚鲁克古墓葬出土的两件木质乐器——箜篌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认定为世界最早年代的出土拨弦古乐器。扎滚鲁克古墓群在且末县城西南6公里处,墓地年代上限距今约3000年,下限为公元6世纪。

这两件乐器木质为本地产胡杨木,其均由三部分组成:音箱、颈、弦杆,在发音部位绷盖兽皮,由木楔固定,23孔,底部有圆型孔洞。其中一件全长61.6厘米,另一件全长87.6厘米

新疆鄯善县吐峪沟乡洋海夏村洋海墓地出土的三个箜篌中,其中一个长61厘米,个体小,弦还都在。

2004年又在吐鲁番洋海墓地发现三件箜篌,音箱分别是长方形和长园形,至此,新疆拥有一个完整的“箜篌家族”,它们的出土,不仅是中国音乐考古史上的重大发现,而且是东西文明交流史最好的佐证。

另外在中国的唐宋以后的许多壁画和乐俑中都出现弹奏箜篌的场景。

莫高窟唐贞观十六年第220窟药师经变乐舞图

《乐舞图》

《乐舞图》的墓主苏思勗为唐开元、天宝时的高级宦官,官居银青光禄大夫,故这幅壁画表现的是墓主人生前灯前月下,华筵之上,乐伎即席表演寻欢作乐的景象。汉人乐师用胡汉不同种类的乐器奏起欢快的胡腾舞曲,胡人舞师伴之跳着奔放的胡腾舞蹈。画面展现了唐代胡汉民族艺术融合的盛况。胡腾舞者居于画面正中,无疑是画面的主角;两厢的乐队,则起烘云托月的作用。乐队成员,皆似汉民族模样,衣着也为汉人衣冠,但所执的九种乐器中,既有西域使入内地的胡乐乐器如箜篌、筚篥、琵琶、铜钹、横笛(又名“横吹”、“羌笛”),还有汉族传统乐器筝、笙、排箫和拍板

敦煌北魏壁画弹竖箜篌图

榆林16窟五代壁画弹竖箜篌图

榆林15窟唐壁画弹凤首箜篌图

敦煌宋壁画弹凤首箜篌图

朝阳唐墓出土了一组唐代陶瓷伎乐俑,其中有弹奏古琴、琵琶、竖箜篌的,有吹奏笙、排箫的等等。他们应为一个演出团队,人物神情各异,形象生动。看到它们,不由得使人们仿佛听到了悠扬动听的旋律,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呈现眼前。弹竖箜篌女乐俑:陶质,上施彩绘,双腿向右盘坐,头梳单刀髻,面庞圆润,轻点朱唇,身前置一竖箜篌,目视琴弦,神情专注,双手作弹奏状。

出土的壁画(题外话,唐代以胖为美,果不其然,得到印证)

为了易于分辨图片增加锐度。朝阳出土的这一批乐俑所演奏的乐器中,古琴、笙、排箫是我国传统的民族乐器,而琵琶、竖箜篌是从西域传入我国的乐器。它们都用在唐的《十部乐》中,在唐代得到空前的发展,说明唐代乐舞在继续发扬本国传统乐器的同时,已经广泛吸收、接纳外来文化因素。朝阳在唐代称为柳城,为营州都督府治所,是大唐在东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上图为左侧六人,前排三人分持琵琶、笙和钹,后排三人,一指挥,一横笛,一击拍板。

下图为右侧五人,前排三人跽坐,分持竖笛、七弦琴和箜篌,后排二立者,一吹排箫,一为乐队指挥

盛唐时期舞乐壁画 纵142、148堙米 横141、137厘米 陕西省苏思晟墓画墓

成于唐天宝四年 (745),1952年发掘。墓内壁画有 “四神”、男侍、侍女、“胡腾舞图”等。此二幅来自 “ 胡腾舞图”,为舞者两侧的乐队。人物形象写实生动,神情刻画入微,线条奔放流动,是一幅盛唐风俗画的精品。

莫高窟壁画,张议潮夫妇出行图中的乐队

黄釉画彩弹竖箜篌伎乐女陶俑,高15.5cm

伎乐女陶俑泥质白瓦胎,通体施黄釉,釉上画彩。女佣面部五官端正,墨画眉眼,高颧骨,唇点朱红,神态自然,头梳墨色高髻,肩披红色披帛,顺体下垂至地,身着窄袖高腰长衣裙,裙摆曳地。伎乐女俑跪坐姿,双手抱竖箜篌,作演奏状。竖箜篌造型完整,是研究古代乐器的有形资料。这件陶俑真实地再现了初唐时期中西文化的交流。

乌洛候国,古代中国东北地区一个小国,最早见于《魏书·乌洛侯传》:“乌洛候国,在地豆于之北,去代都四千五百余里……”即今为额尔古纳河和黑龙江的上游部分。史书记载乌洛候国“夏则随原阜畜牧。多豕,有谷麦。无大君长,部落莫弗皆世为之。其俗绳发,皮服,以珠为饰。民尚勇,不为奸窃,故慢藏野积而无寇盗。好猎射。乐有箜篌,木槽革面而施九弦。”可见乌洛侯人的生活方式与经济形态,主要以狩猎业、畜牧业为主,并兼营农业。是个部落形式的国家,而且其国人能歌善乐,善于演奏箜篌。

箜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世纪的古埃及墓室壁画中的演奏乐器。远在公元前3000年至2110年的埃及古王国的居民已经使用竖箜篌演奏,后来又东传至亚述、波斯。

上图实物现藏于伦敦大英博物馆,从形制来看与在中国新疆出土的实物相似,但装饰更加的精致。

上图为古埃及20王朝拉姆西斯三世墓中有不少祭司演奏类似“箜篌”的场景。当然这个可能是箜篌或者竖琴的前身。

埃及出土文物

箜篌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很多的记载。竖箜篌传入西域之后,很快占据了西域乐器中的重要位置。《隋书》、《新唐书》、《通典》、《唐六典》等书的“音乐志”、“礼乐志”等都把它列为龟兹乐之首。竖箜篌由西域传入中原后,汉武帝使乐人候辉改造成为卧箜篌。在汉代文献中最初命名为“胡空侯”,被作为“华夏正声”的代表乐器列入《清商乐中》。

在克孜尔千佛洞,箜篌描绘着美妙的音乐洞天,壁画中衣裙飘飘的飞天菩萨,仙姿绰约,有的抚弄琵琶,有的拨动箜篌,仙乐从穹顶向四壁奔涌流出,使整个洞窟成为沁人心脾和灵魂的佛国净土。

在敦煌唐代壁画中,凌空飞翔、怀抱箜篌的飞天与中原的神、印度的佛携手进入洞窟,乐音缤纷,同歌同舞,一起飞升,分外迷人。

箜篌在世界流传的脚步,并未停止,1947年苏联考古学家在阿尔泰山的巴泽雷克墓中发现一件箜篌,年代为公元前508年。竖箜篌在朝鲜传承中,经过历代改进,成为“玄琴”;在日本,箜篌经当时的百济国传入,从而被称为百济琴。在欧洲,由中亚西传的箜篌。演变为竖琴,仍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天空中飘动这千古不绝的乐音。

存在日本的唐代箜篌残件和复原图

现代箜篌:

80年代推陈出新,造型各异的小箜篌登上我国和世界音乐舞台,用于独奏、合奏或伴奏之中。

双排弦箜篌是我国新型弹拨弦鸣乐器。在箜篌流传近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它一直沿袭着传入时的结构和外貌,但这种现象,终于在20世纪70年代被改变了。乐器制作家韩其华在箜篌领域中首先创制成功双排弦箜篌,不仅使箜篌的结构和演奏技法有了长足发展,同时也使箜篌的外观焕然一新,在音响效果上,也具有与众不同的风格,已用于音乐实践中,并首次在电影音乐中启用箜篌。

雁柱箜篌,新型弹拨弦鸣乐器。因雁柱作导音体而得名。是我国继双排弦压颤箜篌之后,取得的又一个箜篌研制新成果。其采用立体式双面琵琶形共鸣箱和筝式雁柱,借鉴竖琴的形式和弦列设计,吸收韩其华的“双排弦压颤”结构原理设计而成的。

转调箜篌也是新型弹拨弦鸣乐器。在雁柱箜篌的基础上,设计制作转调机械结构,使其成为结构完善、造型优美、表现力强的乐器。演奏时,采取坐姿,将共鸣箱置于胸前,左、右手分别弹奏两侧琴弦,也可左手弹弦、右手按弦。可在双排弦上运用大幅度(小三度音程)揉、滑、压、颤技巧,具有独到之处,还可演奏泛音、摇指、轮指及各种音色变化的各种手法,并可在泛音旋律中使用揉、压技巧,由于乐器结构和性能优越,可以双手同时演奏旋律与和声。转调箜篌音域宽广,和声色彩丰富,音色纤细柔美,既有竖琴的音响效果,又有古琴、古筝的韵味,可以完美地表现我国民族音乐的特点和风格。

结语:箜篌的声音非常有特色,但是如果要想做的更好得需要从让大众接受做起。

编辑/兰渝

温馨提示点击“查看原文”进入“民族音乐开放平台”,探索更多民族音乐。返回搜狐,查看更多